(通讯员:柳晓珊)“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来学习,要把学生的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宏观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李雪刚老师在教师座谈会也是自己从教三十年的重要生涯节点上,对自己教书育人生涯的总结。在漫漫三十年教书路上,李老师从一位“学生”,蜕变成为老师,最后变成了同学们的成长引路人,真正做到了育人先育己,育己促育人。
为师之初,仍像学生一样谦虚学习
1993年,初入华农的李老师在教书这件事上还算不上精通。虽然是师范院校出身,李老师仍感到把知识由自己传递给他人远比接收知识要难得多。为了备课,他向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同事们请教,学习锐意创新的教学方法,也传承良好的教学理念。李老师坦言自己教书的境界是不断提升的,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刚来上课是第一个阶段,对自己的要求是能备课,能上课,能批改作业,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随着教龄增长到达第二个阶段,通过不断地对话和沟通,自己能把握教学过程、懂得根据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式。第三阶段是 “传道”,这一阶段自己会思索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回归教育的本质,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树立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这样教学阶段的成长中,李老师三次获得必赢272net入口教学质量三等奖,三次获得理学院教学质量贡献奖。
除了在教书上的精进,李老师也深知,要跟上时代快速的变化,作为老师需要做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提升自己,更要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李老师选择了在华农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李老师希望自己的专业能服务于农业,参与过多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多次随李建洪教授专家团队到湖北省洪湖地区、安徽省岳西等地方调研,还参与出版农村科技口袋书《水生蔬菜丰产新技术》。正如他所说的:“我仍然并将始终怀着一颗求学的心在校园里探索”。
有机化学是农业大学最重要的基础科目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好奇心、培育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李老师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年,他和江洪老师共同指导了一队以生氰糖苷为主题的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队伍,在他们的指导下,同学们查找资料,创新实验方式,最终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中赛区一等奖。李老师还曾荣获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第四届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并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必赢272net入口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学好有机化学,李老师争取做到随时随地为同学们解惑。去年11月,在2022年教职工羽毛球赛中途,动医22级同学来到比赛现场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二话不说,放下了球拍,拿起了课本。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来球场找李老师时,该同学说,是李老师在课程群里告诉大家如果有问题可随时来找他。原来,为了不让同学们耽误上课进度,除了线上课程群内答疑,李老师坚持与同学们当面解疑答惑,李老师说:“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我们作为老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认真地回答同学的每一个问题。”
亦师亦友,成为同学们的知心人
李老师曾是应化1102班的班主任,时隔多年,他仍然记得班上一位叫小吴(化名)的同学,该同学在平时表现一直很良好,却在毕业前夕因为家庭原因想中断学业。李老师在和他及他的家人沟通后,知道了他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被外地的一个培训机构许诺的高薪打动。李老师从小吴的未来发展与他分析利弊,终于说服小吴顺利写完论文毕业。还有班内的团支书,在中学教书的学生……自己班上的同学李老师如数家珍。正是当班主任的经历,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让李老师认识到,传道易,交心难。所以他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争取成为同学们的忘年交,进而更好引导和影响同学们。
“三十年前,我来到华农,成了一名化学人,开始了我人生中的一段新的征程。如今,三十年教龄不是终点,不再年轻的我愿意努力工作,继续为华农的教育事业作一份贡献。”三十年时光,李老师坚持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以学生的姿态吸收新知识,耐心地引导每一位学生,鲜活了“教师”二字,也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编辑:李宦君 审核:祝鑫)